当前位置: 首页>>yl23455永利新闻>>正文
炉火匠心:火与土的艺术,寻访荥经黑砂
作者:    文/唐壮 王建权 苏芷珺 图/唐壮 李婷婷 发布于:2019年07月26日 20:10 点击数:

为了更好的弘扬非遗文化,增强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唤醒社会保护非遗的意识,同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非遗的行动当中来,7月18日,yl23455永利“茶马古道寻遗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雅安市荥经县古城镇六合村,调研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砂。

队员们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步行,到达了盛产黑砂器的六合村。沿着入村的街道,两旁分布了数十家售卖砂器的店铺。大量黑砂器叠在门口,充当着店铺的招牌。曾氏砂器馆就在长街的中间,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黑砂展品。

周边的空气扭曲得变了形

在经理的带领下,队员们得以走进生产车间。曾庆红正在和三名工人烧制砂器,随着他一声“开窑”令下,一名工人缓缓用一个杠杆装置打开巨碗似的倒扣在地上的黑色盖子,火焰从缝隙中朝外迸发,窑口周围的空气被高温压迫得变形,被烧得通红的砂器一点点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场的队员们第一次与培烧砂器如此近距离接触,都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幕。曾庆红穿着一身黑色T恤和黑色短裤,脚上踩着沾满煤灰的旧鞋,从头到脚都可见煤灰的痕迹。他迅速走到车间的一角指挥着两名斜戴着斗笠的工人有条不紊地用长钩将一个个通红的砂器放入右侧一口中地窖中继续烧制。工人们随后用大量煤炭掩埋并填平这口地窖,火苗从地窖顶端的一个小口喷射而上,十分壮观。

据经理介绍,这口巨大深邃的窑叫馒头窑,它能在一个小时内利用有氧燃烧将温度从常温提升至1300摄氏度,是一种传承了上百年的烧制方式;右侧的地窖叫“还原坑”,还原坑与外部空气隔绝,利用了无氧烧制的原理。

跨越3000公里的一腔孤勇

团队采访了曾氏砂器馆的销售员王燕阿姨,访谈中了解到现在主要生产并销售的砂器是实用砂器和工艺砂器。实用砂器主要是砂锅,而砂锅又分为熬药用的药锅和煲汤用的汤锅。由于药锅具有让食物长时间保存不变质的特性,这一特性正好与熬制中药契合,所以药锅的销量往往更胜一筹。工艺砂器则主要是流向外销,近如日本、远至德国均有销量。

荥经砂器以“荥经砂锅”闻名,是以当地盛产的一种粘土和煤灰,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这些砂器质地古朴,闪烁着亮银色光泽,抗腐蚀、耐酸碱,储物不易变质,在周边地区销售广受欢迎。

据悉,王燕是荥经本地人,曾在黑龙江省就读大学。队员们听闻不禁发出疑问:“您自身有如此好的条件,为什么会回到家乡从事这份工作呢?”话音刚落,王阿姨的嘴角忍不住上扬着说,“我喜欢啊。”采访的队员都陷入了沉思。兴趣与事业的交汇,驱使着她携着跨越3000公里的一腔孤勇,坚定地走下去。

荣耀蛰伏在数不清的伤疤之下

砂器的生产需经过一套繁复的流程,曾庆红告诉队员们,一件成品砂器的制作需要经历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胚、焙烧、上釉、出炉这八道工艺,团队来时所见正是焙烧流程,也正是器胚能否正式成为砂器的关键一步。

握手时,队员们注意到他的手臂和手掌上不仅有老茧,还有不少的疤痕,当同学们问起它们背后的故事,曾师傅咧开嘴笑着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天天与火打交道,怎么会没点小伤小疤嘛。” 他从12岁就开始学习砂器制作,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截至目前,他已经在这个行业坚持了36年。

馆内大厅的墙上挂着十多张裱起来的合影,曾庆红一一介绍它们的来历,原来近年来时常会有电视台记者到这里来进行专访,专家学者前来交流学习,还有老员工前来调研实践,甚至有两名外国学者连续七年不远万里来到荥经进行实地考察等。

荥经砂器得以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渐渐被人们知晓,甚至走出国门,都离不开这些访客的帮助。曾庆红感慨道:“我当然为荥经砂器得到的认可而自豪,但我也会更加努力,不断进步和创新,追求卓越,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并焕发出光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