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yl23455永利新闻>>正文
专访省级非遗传承人乃保有色:口弦是我一生的故事
作者:    文/钟欣然 苏芷珺 图/吕俐颖 发布于:2019年07月28日 20:58 点击数:

七月的布拖县正值火把节开幕时期,游人如织。在阿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处,“器韵中华”团队遇见了彝族口弦省级非遗传承人乃保有色,在彝族口弦悠远的演奏声中,他向团队讲述了他与口弦的故事。

探秘彝族口弦

彝族口弦,一种彝族特有的民间乐器,是彝族人民在文化艺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乐器。彝族口弦能弹奏出天籁之音,彝族有谚语:“口弦是治疗思念母亲的良药,笛子是医治怀念父亲的良方。”

彝族口弦是一种长约两三寸、宽约五寸的竹片或者铜片。竹片的叫做‘玛便’,铜片的叫做‘图史活火’。乃保有色向团队细致地介绍口弦。乃保有色今年76岁,家住特木里镇则洛村,是彝族口弦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制作彝族口弦的一把好手,在当地颇有名气,布拖县男女老少手中的彝族口弦大多出自他手。

竹片的音色深厚、低沉;铜片的音色清脆、秀丽。中间精心雕刻出长形的簧牙,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其音域宽广、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因而深受彝族青年男女的喜爱。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簧牙靠近嘴唇,右手指弹动弦片,用气鼓动簧牙产生的音响和弦片本身固定的音韵交织在一起,形成铮铮动听、柔和婉转、非常接近口语的音乐旋律。

结缘口弦制作

从熔铸好的黄铜板上切下黄铜片,放在小枕墩上,左手拿住黄铜片的一端,右手轮起小铁锤。手起手落,发生一声声脆响。这便是乃保有色制作口弦的过程。

在乃保有色看来,每一个口弦都是有灵魂的。“口弦的大小和口弦的片数多少都是影响口弦吹奏旋律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个口弦的特色所在。”谈起口弦,乃保有色如数家珍。制作一个小小的口弦铜片大约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尽管四十余年间他已经制作出无数个口弦,但他对待每一片口弦铜片仍旧是小心翼翼,倾注了无限心血。

“谈什么爱好都太复杂了,我只是做了,就想要一直坚持。”谈起他为何会选择制作彝族口弦,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这位自三十岁开始学习制作口弦,至今已坚持了四十余年的老人轻描淡写地说道。从一开始制作口弦时会堆砌无数废铜,到如今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购买他亲手制作的口弦,乃保有色并没有一丝的骄傲,“这是我们彝族文化的魅力。”

传承口弦文化

今,在彝家山寨,会弹吹奏彝族口弦的人越来越少,会制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中国彝族最大的聚集区——凉山彝族自治州,在17个县市会弹奏口弦的老人不少,可会弹奏的年轻人屈指可数,彝族口弦成为了彝族人民两代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彝族口弦文化正在消亡,彝族口弦如何传承下去,成为一个难题。

口弦作为彝族独特的音乐艺术载体,如果口弦消亡,它所承载的音乐也会跟着消失,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应的精神文明也会跟着消失,这不是一件小事。”乃保有色无不忧虑地说道。直到现在,彝族的文化问题还是很混乱,对于这个问题,今天彝族文化传承者中的许多人仍然不知所措。

“除非我再也做不动了,否则口弦我就会继续做下去,不为别的,只想让我们彝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是作为口弦传承人乃保有色的愿望,也是无数奋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前线的信念。在这条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无数的彝族人民和为此奋斗,谱写自己一生的使命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