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yl23455永利“我们都是文化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成都市曲艺团。在这里有四项国家级非遗——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和金钱板,均属于传统民间曲艺。团队在此次实践中采访了成都曲艺团团长任平与四川扬琴传承人付兵,并有幸领略了一番独具地方特色的四川传统民间曲艺。
地方特色曲艺
听闻团队来了解非遗,任平表示了诚挚的欢迎,放下手中的工作为队员们毫无保留地解疑答惑。爽直的任平不仅是成都市曲艺团的团长,也是成都市曲艺家协会的主席,还是四川清音中“李派清音”的第三代传承人。
在她看来,地方曲艺更像是一种“阳春白雪”的东西,作为“李派清音”的传承人,她对清音有着自己的理解。“要让观众听得起鸡皮疙瘩,”任平用四川话笑说,“清音就像是成都的女娃儿一样,温温柔柔的,它以柔美见长,端的是气断声不断。”说完,她就即兴向团队展示了一段《蒹葭》,其声柔婉悠长令人为之心颤。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由于较强的观赏性和感染力,清音成为曲艺团传承最好的项目之一。
四川清音曾作为成都名片加入张艺谋导演的成都文化宣传片,也曾献音于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的成都宣传片。地方曲艺富含地方特色,当它们走出四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着地方文化。
发展创新曲艺
团队采访时,付兵正和年轻的曲艺家们排练新曲目。古稀之年的他,坐在扬琴前,精神矍铄,和年轻人们反复排练着节目的某一节点。他告诉团队,为了创新并发展好成都曲艺,他们和曲艺团的年轻一辈必须共同努力。每个老师都出力教学,因材施教,为的就是让这些年轻人能学好曲艺,将这些传统民间曲艺传承发展下去。
“旧中有新,新中有旧,万变不离其宗”是任平在采访中一再强调的原则。为了实现保护与传承,曲艺团进行了表演形式和作品上的创新改进。如扬琴作品《天使的眼睛》,在表演上较之过去加入了男女演员跨时空演唱的新形式,使表演更为丰腴有吸引力。
“但改进不是乱搞,有些根是不能动的,不然就会弄的乌烟瘴气,不伦不类的。”任平强调,曲艺的创新发展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非遗曲艺不止是世界的,更是地方的,应以自身为基础进行创新。
延伸传承曲艺
传承是每个非遗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事,对于在曲艺界工作了一辈子的付兵更是如此。八岁学艺,师从雷子云,他与四川扬琴便有了一辈子也解不开的情结。他将发扬曲艺当作了一生的职责,年轻时唱遍大街小巷,年长后又去到中央音乐学院等各大院校开设讲座,将四川扬琴带到了各地。
作为地方曲艺,成都曲艺曾经红遍大街小巷,热情追捧的人无数,而如今时代发展,年轻观众越来越少。为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除了日常的活动表演外,成都曲艺团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活动,已在成都市马鞍小学、盐道街小学卓锦分校等四个小学开设了兴趣班,通过赏析课、专家授课、展演等形式进行校园宣传教学。
在“一带一路”政策下,曲艺团也多次走出四川,进行国内及国际文化交流。2015年,作为青年曲艺家的任平也曾随中国曲艺家协会前往陕西西安,参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丝路行活动。
正如付兵所说:“作为中国公民,每个人都是非遗的保护人,传承人。”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单单是相关事业单位和从事人员的责任,也应是每一个年轻人的责任。
在拍摄记录了成都曲艺团的日常后,团队对作为非遗的成都曲艺的生存状况也有了一定了解。为了将这些地方曲艺推广到青年群体中,“我们都是文化人”团队筹备着,利用曲艺团提供的音频资料汇制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曲艺,认识地方曲艺,领略地方曲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