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yl23455永利新闻>>正文
暑期社会实践:川农学子走进西昌彝族火把节
作者:    文/曾善妤 发布于:2016年07月26日 14:37 点击数:

7月25日,凉山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马曲博老师向来自学院的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凉山州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凸显了政府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效。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了解分析,实践团队将丰富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相关知识,了解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于火把节的定义,马老师认为火把节其实就是凉山彝族文化其中一种的具体表现。在交流过程中队员了解到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的农耕文化。早期火把节的意义在于向上天祈求牲畜健康成长、庄稼丰收、家人健康。在生命力勃发,万物生长的彝族农历6月,人们高举火把驱散啃噬庄稼的害虫,驱赶牲畜身上的虫蚁病痛,最后将还未燃尽的火把插在家门口驱散邪灵。种种表现都来源于农耕文明中对于丰收的向往。

对于队员关于凉山州火把节是否失去其传统性以及其原有的精神文化内涵的质疑,马老师做出了回答。他认为相比现在的火把节,以前的火把节更加单薄,完全保留以前的形式不见得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并且凉山州国际火把节的中心是文化传承和宣扬以及招商引资,政府将文化的交流和经济建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在生产条件和社会环境剧变的当今,文化的发展是脱离不来经济的。

现代意义上的火把节更多的是立足于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以马老师为代表的当地彝族学者认为,政府在彝族文化的商业化和文化的继承发扬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比如对彝族火把节的宣传工作以及招商引资。马老师认为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足使以彝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资金扶持和专项的开发就显得很重要。当然也非常需要拥有热情和有专业知识素养的人才起好带头作用。